力壓千鈞的“工作母機”向來代表著“上海制造”的最高水平。1962年,我國第一臺1.2萬噸水壓機在上海江南造船廠試制成功,至今仍在運轉;2008年,世界上鍛造能力最強的“打鐵錘”——1.65萬噸油壓機,在滬投產。時隔46年,兩位代表我國不同時期重工業能力的“代言人”在同一地點(上海重型機器廠)歷史性相遇。
當時,所有設計人員基本都沒親眼見過萬噸級的水壓機,可以參考的資料少之又少。上海集合了來自江南造船廠、上海重型機器廠等幾十個工廠的技術力量,創造了許多“土洋結合”的方法,闖過種種難關,讓這個中國重工業的“巨無霸”亮出鋼鐵“肌肉”。“爺孫輩”兩臺機器承載著不同年代我國工業發展的希望。“爺爺輩”的1.2萬噸水壓機,近六十年來“堅守”崗位,為我國第一個核電站提供大型鍛件,為“兩彈一星”提供制造支撐。車間另一端,“孫子輩”的1.65萬噸油壓機,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油壓機,由上海重型機器廠2009年制造,也已在崗位駐守了12年。在一個廠房里,始終活躍在產業一線、稱得上“爺孫輩”的兩臺機器,見證著我國不畏艱難險阻、跨越滄海桑田的強國之路。
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,作為我國重要的科學技術基地,百年來上海科技資源不斷積聚,科技投入逐步加大,創新環境日益優化,碩果累累,歷歷在目。“上海科技史上的今天”一起回顧那些科技精彩瞬間。